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流程来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怎么做?

吴次芳 等 自然资源之声 2022-12-06




1

生态修复的基础性工作

(一)生态修复工程的目标区域识别

根据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各单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联,全面开展水资源、土地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各单要素和多要素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此基础上系统评估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状况。基于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运用3S等空间分析技术手段,系统识别“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及其主要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特别是关乎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重大战略和倡议的重点保护区域,应全面深入地掌握其生态安全状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主导功能定位,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敏感性,评估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点关注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敏感脆弱区,如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矿山资源、重要流域等需要优先保护和重点修复的区域。对于目标区域,应结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确定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体现生态修复工程的区域差异性。

(二)生态修复工程的目标制定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目标制定决定了其方案设计的运行方向,也是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构建生态修复工程目标框架的过程中,既要把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维护地区生态安全作为根本宗旨,也要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指标的可考核性和所制定具体目标的可达性,兼顾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根据视域范围的不同,可将目标划分为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整体目标通常是宏观层面的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后所要达到的生态环境状态的概述型描述,如“山更绿、水更净、天更蓝”,生动地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具体指标是由一系列可量化且可考核的指标组成,是对生态修复工程所要达到的生态环境状态特征与功能的具体化,包括生态修复工程所形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等,可基于科学研究和专家知识对其进行设定。当然,生态修复工程的目标设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应与各类社会经济生态专项规划相衔接、相联系,根据工程项目的开展情况,以及相应的目标可达性分析,及时对目标进行动态调整。

(三)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

基于生态修复目标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主导功能定位、生态修复目标等基本状况,对生态修复工程的覆盖范围进行区域划分,确定优先示范区片,从各类生态修复单元的项目布局、修复措施、关键技术等方面构建生态修复框架,并规划设计制定生态修复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项目布局方面,要有整体观和系统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山上与山下、流域上下游、岸上与岸下、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根据区域生态系统自身特点与生态系统管理的具体目标,对生态修复空间进行分区和分类,以体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共同但有区别”的特点。修复措施上,根据不同的生态修复目标区域的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敏感程度,如水土流失、流域水环境污染、矿山污染、大气污染等,分门别类地制定相应的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措施,统筹各类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兼顾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问题的针对性。关键技术方面,在总结已有生态修复技术实践的基础上,组建生态修复的技术研究团队,加大对生态修复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的攻关力度,同时对国际上成熟的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及其适用条件进行讨论,从而形成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技术方案。

(四)生态修复工程的资金筹措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前期准备、项目实施、过程监测、成效反馈到配套管理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依赖于充足的生态修复专项资金作为支撑。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中央关于生态修复奖补基金的基础性作用,整合中央、省、市、县等各级财政预算的各类基金,如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矿山环境整治等专项基金,统筹安排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另一方面,要丰富生态修复基金的筹措方式,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加入生态修复,与金融机构通过发行绿色债务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加大政策支持和优惠力度,创新利益分配共享机制,吸引更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项目,从而形成多元化、多主体、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总之,应盘活存量资金,整合财政资金,汇集多方资金,发挥协同效应,设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专项基金,建立严格的生态修复资金使用制度,合理统筹安排基金的预算和支出,从而实现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极大化。




2

态修复工程的推进与管理

(一)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实施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应遵循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处理好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山水林田湖草等各自然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了普遍联系,因此要以系统性的观点统筹考虑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对于外界压力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也具备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是当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破坏超出一定限度,可能引发生态系统状态不可逆的非线性变化,造成严重的生态退化现象。因此,要建立融合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对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脆弱性、对于外界干扰的响应、临界阈值行为等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形成一套可以指导生态修复工程实践的规律性认识。

自然生态系统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自适应和自调节能力,当外界干扰消除或者减轻之后,大多数已退化生态系统会趋于通过增加种群数量和丰富度、优化群落结构、群落的修复演替等一系列过程进行自我恢复。由于自然条件和退化程度的差异,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有大有小。对于自然条件较好或者生态退化程度较轻的地区,在消除干扰后恢复进程较快,适合通过自然恢复方式实现生态系统的最优状态和最佳功能。然而,对于自然条件较差或者退化程度较重的地区,在消除干扰后若仅仅依靠自然恢复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一定的人工干预措施助推生态修复。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工干预措施都能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和考虑自然条件的人工干预措施才能有效完成生态修复的预期目标。无论是自然恢复,还是人工干预,均应遵循生态修复在种群密度和布局、生态位等空间原理,顺应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促使退化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转为顺行演替(由先锋群落向顶级群落的正向顺序演替),考虑生态系统在演替不同阶段的脆弱性等,增强生态修复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还应统筹好生态修复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好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人这个关键要素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把满足人的利益诉求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考量。在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中,特别对于生态敏感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类活动较密集地区,将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化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将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产业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良性互动格局。同时,生态修复工程应统筹好矿山修复、流域水环境治理、森林保护、土壤修复、基本农田保护、草原修复等各类要素生态修复之间的关系,与其他战略与工程项目如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战略、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协调,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从而实现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

(二)生态修复工程的体制构建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所秉持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应体现在生态修复工程与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态要素、部门管理、制度配套等。在生态要素方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生态要素,统筹山上与山下、流域上下游、岸上与岸下、陆地与海洋,合理界定自然资源产权,优化自然资源要素的配置方式,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严格的生态补偿制度,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化,从而构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在部门管理方面,不同生态要素的综合管理必然涉及不同的行政区划和管理部门,因此必须打破不同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建立部门间的统一协调机制,同时落实好生态修复主体责任,形成部门即分工明确又联动合作的有序有效局面,形成管理合力,保障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制度配套方面,对于生态修复工程的组织、实施和推进,应制定资金保障与使用管理制度、工程监管制度、绩效评估与考核制度、责任落实与奖惩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同时要制定能够吸引广大社会资本积极广泛参与的优惠政策,制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操作规程、技术规范、管理办法等细则,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的程序化、规范化、常态化。

为维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合理有效推进实施,应构建动态监测体系对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及时有效监管。根据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整体布局和进程安排,调整生态环境质量检测点位,对现有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进行统筹优化。要积极发挥生态修复信息管理系统在数据共享、技术方法、动态监测、预警调控、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对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全要素、全方位、全指标的动态监测,及时查找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在项目设计、工程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确保生态修复工程在科学的轨道上推进的同时也对其他地区的生态修复形成指导价值。




3

生态修复工程成效的检验与维护

(一)生态修复工程成效的检验

由于人与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对于退化的自然要素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成效的检验标准,至少包括以下3个层次:①自然维度的成效。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使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得到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的体制机制日趋健全,生态效益格局逐步显现。②社会经济维度的成效。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人类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完善的配套制度保障,先进的技术指导,因此必须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在生态效益前提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福祉。③人的主观意识维度的成效。生态修复工程不仅要实现自然和社会经济维度的效益,而且要对人的思想进行修复,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进而把生态修复的制度约束转化为自觉行动,让生态修复成为一种文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也是生态修复的最高境界。当然,这3个层次的目标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即生态修复的生态效益是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社会经济效益又决定了人们对于生态修复的思想和行为。生态修复工程具有自身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应统筹推进,循序渐进,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目标任务,从而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修复。

(二)生态修复工程成效的维护

生态修复工程并不是一项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项目,应对其成效进行有效管理和维护。生态修复工程的直接成效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经济效益,间接成效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修复,因此生态修复工程成效维护的关键是要秉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严格遵循生态保护制度,践行绿色发展模式,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受全社会广泛认可的意识和行为。

本文选自由地质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点击蓝字即可购买),由吴次芳、肖武、曹宇、方恺著;

发票或者了解本书更多信息,可以添加编辑微信。

获取自然资源行业最新政策、成果信息

添加时请备注“单位+姓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